《质量强国建设纲要》解读
一、背景与形势:变革中的质量新需求
二、总体要求:明确质量强国建设方向
(一)指导思想: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
(二)主要目标:分阶段实现质量强国愿景
经济发展质量效益提升:经济结构不断优化,创新能力显著增强,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重大突破,单位 GDP 资源能源消耗持续降低,经济发展新动能与质量新优势愈发显著。
产业质量竞争力增强:产业发展中的质量瓶颈不断被突破,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大幅提升。农业标准化生产普及率稳步上升,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达到 86,服务业供给能够有效契合产业转型升级与居民消费升级需求,质量竞争型产业规模显著扩大,建成一批具有强大引领力的质量卓越产业集群。
产品、工程、服务质量提升:质量供给与需求的适配性更强,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和食品抽检合格率均达到 98% 以上,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达到 94%,工程质量抽查符合率持续提高,消费品质量合格率有力支撑高品质生活,服务质量满意度全面提升。
品牌建设成果丰硕:品牌培育、发展与壮大的机制和制度更加健全,品牌建设水平显著提高。企业积极争创品牌,社会大众信赖品牌的氛围更加浓厚,涌现出大量品质卓越、特色鲜明的品牌领军企业,形成众多质量过硬、优势突出的中国品牌。
质量基础设施现代化:质量基础设施的管理体制机制更加完善,布局更为合理,计量、标准、认证认可、检验检测等环节实现更高水平的协同发展。建成若干国家级质量标准实验室,打造一批高效实用的质量基础设施集成服务基地。
质量治理体系完善:质量政策法规更加健全,质量监管体系更加完备,重大质量安全风险防控机制更加有效。质量管理水平普遍提高,质量人才队伍不断壮大,质量专业技术人员的结构和数量更能满足现代质量管理需求,全民质量素养持续提升,质量发展环境更加优化。
三、主要任务:多维度推进质量强国建设
(一)推动经济质量效益型发展
增强质量发展创新动能:构建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质量创新体系,共同开展质量领域的技术、管理与制度创新。加大对质量领域基础性、原创性研究的投入,集中力量实施一批产业链供应链质量攻关项目,突破一系列重大标志性质量技术与装备。开展质量管理数字化赋能行动,推动质量策划、控制、保证与改进等全流程向信息化、网络化、智能化转变。加强知识产权保护,提升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能力,建立质量专业化服务体系,打通质量创新成果转化应用的通道。
树立质量发展绿色导向:针对重点行业和产品开展资源效率对标提升行动,加速低碳零碳负碳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攻关,推动高耗能行业向低碳转型。全面推行绿色设计、制造与建造,健全统一的绿色产品标准、认证与标识体系,大力发展绿色供应链。优化资源循环利用技术标准,实现资源的绿色高效再利用。建立健全碳达峰、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,推动国际互认的碳计量基标准、碳监测及效果评估机制的建立。建立实施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标准体系,完善绿色产品消费促进制度,推广绿色生活方式。
强化质量发展利民惠民:开展质量惠民行动,顺应消费升级趋势,鼓励企业加快产品创新、服务升级与质量改进,推动定制、体验、智能、时尚等新型消费的发展,满足消费者多样化、多层次的需求。开展放心消费创建活动,督促经营者诚信自律,营造安全的消费环境,加强售后服务保障。完善质量多元救济机制,鼓励企业投保产品、工程、服务质量相关保险,健全质量保证金制度,推行消费争议先行赔付,开展消费投诉信息公示,切实保护消费者权益,让人民群众消费得放心、安心、舒心。
(二)增强产业质量竞争力
强化产业基础质量支撑:聚焦产业基础质量短板,分行业实施产业基础质量提升工程,加强重点领域的产业基础质量攻关,实现工程化突破与产业化应用。开展材料质量提升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与应用验证,提高材料质量的稳定性、一致性与适用性。改进基础零部件与元器件的性能指标,提升其可靠性、耐久性与先进性。推动基础制造工艺与质量管理、数字智能、网络技术深度融合,提高生产制造的敏捷性与精益性。加强产业技术基础能力建设,涵盖技术创新、标准研制、计量测试、合格评定、知识产权、工业数据等方面,加快产业基础高级化进程。
提高产业质量竞争水平:推动产业质量升级,加强产业链全面质量管理,着重提升关键环节与关键领域的质量管控水平。开展对标达标提升行动,以先进标准推动传统产业提质增效、新兴产业高起点发展。推进农业品种培优、品质提升、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,全面提升农业生产质量效益。加快传统制造业的技术迭代与质量升级,强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、质量、管理协同创新,培育壮大质量竞争型产业,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、智能化、绿色化发展,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。加快培育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,通过质量创新促进服务场景、业务与管理的再造。完善服务业质量标准,加强服务业质量监测,优化服务业市场环境。
提升产业集群质量引领力:加强产业集群的质量协同管理,推动产业集群内企业间的质量合作与交流。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质量标杆,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。加强产业集群的质量基础设施建设,提高质量基础设施的共享水平。推动产业集群的质量创新,提升产业集群的整体质量水平与创新能力。
打造区域质量发展新优势:加强区域质量政策的协同,推动区域间的质量合作与交流。开展区域质量提升行动,培育区域特色质量品牌。加强区域质量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,提高区域质量基础设施的服务效能。推动区域质量治理的协同创新,提升区域质量治理水平。
(三)加快产品质量提档升级
提高农产品食品药品质量安全水平: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,全面推行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,开展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基地创建,打造农业生产和农产品 “三品一标” 协同发展示范样板。严格落实食品安全 “四个最严” 要求,实行全主体、全品种、全链条监管。构建全程覆盖、运行高效的农产品食品安全监管体系,强化信用和智慧赋能质量安全监管。加强药品和疫苗全生命周期管理,推动临床急需和罕见病治疗药品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提速,提高药品检验检测和生物制品批签发能力,加快推进化学原料药、中药技术研发和质量标准升级,提升仿制药与原研药、专利药的质量和疗效一致性。完善信息化追溯体系,加强农产品食品药品冷链物流设施建设,实现重点类别产品全过程可追溯。
优化消费品供给品类:加速传统消费品的迭代创新,推广个性化定制、柔性化生产,推动基于材料选配、工艺美学、用户体验的产品质量变革。加强产品前瞻性功能研发,增加优质新型消费品供给,推行高端品质认证。丰富老年人、儿童、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消费品供给,强化安全、功能适配与使用便利等方面的要求。对标国际先进标准,推进内外贸产品同线同标同质。鼓励优质消费品进口,提高出口商品品质和单位价值,实现优进优出。
推动工业品质量迈向中高端:发挥工业设计对质量提升的引领作用,大力发展优质制造,强化研发设计、生产制造、售后服务全过程质量控制,促进品质升级。提升重大技术装备制造能力和质量水平,积极参与 “中国・首台(套)” 评定工作,推动原创性技术和成套装备产业化。落实重大工程设备监理制度,保障重大设备质量安全与投资效益。加快传统装备智能化改造,大力发展高质量通用智能装备。实施质量可靠性提升计划,提高机械、电子、汽车等产品及其基础零部件、元器件的可靠性水平。
(四)提升建设工程品质
强化工程质量保障:推进工程质量管理标准化,严格把控进场设备和材料、施工工序、项目验收的全过程质量。完善建设工程质量保修制度,加强运营维护管理。强化工程建设全链条质量监管,完善日常检查与抽查抽测相结合的质量监督检查制度。完善工程建设招标投标制度,将企业工程质量情况纳入招标投标评审,加强标后合同履约监管。加强工程质量监督队伍建设,探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,委托社会力量辅助工程质量监督检查。
提高建设材料质量水平:加快高强度高耐久、可循环利用、绿色环保等新型建材的研发与应用,提升建材性能和品质。鼓励采购绿色建材,完善绿色建材产品标准。指导企业建立装配式建筑部品部件生产、施工、安装全生命周期质量控制体系,推动装配式建筑质量提升。加强建材质量监管,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建材产品。
打造中国建造升级版:推进建筑工业化、数字化、智能化升级,加快建造方式转变。加强工程建设科技创新,推广应用新技术、新工艺、新材料、新设备。提升工程建设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,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工程建设企业。加强工程建设领域的国际合作与交流,推动中国建造标准、技术、装备、管理走向世界。
(五)增加优质服务供给
提高生产服务专业化水平: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,加强生产服务的标准化、规范化建设。提高研发设计、检验检测、知识产权、信息技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的质量水平。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生产性服务业企业,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。
促进生活服务品质升级:提升生活性服务业的品质和精细化程度,加强生活服务的个性化、多样化供给。提高旅游、文化、体育、健康、养老等生活性服务业的质量水平。加强生活服务市场监管,规范生活服务市场秩序。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品牌建设,培育一批知名生活服务品牌。
提升公共服务质量效率:提高公共服务的均等化、普惠化、便捷化水平,加强公共服务的标准化、规范化建设。提高教育、医疗、就业、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的质量水平。优化公共服务资源配置,提高公共服务资源利用效率。加强公共服务满意度调查,持续改进公共服务质量。
(六)增强企业质量和品牌发展能力
加快质量技术创新应用:鼓励企业加大质量技术创新投入,加强质量技术研发平台建设。推动企业开展质量技术创新活动,加强产学研合作,促进质量技术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。加快质量技术创新人才培养,提高企业质量技术创新能力。
提升全面质量管理水平:引导企业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,加强质量管理体系认证。推广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和工具,提高企业质量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。加强企业质量文化建设,培育企业质量意识和质量价值观。加强企业质量管理人员培训,提高企业质量管理水平。
争创国内国际知名品牌:加强企业品牌战略规划,培育企业品牌文化。鼓励企业开展品牌创新活动,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。加强企业品牌保护,维护企业品牌权益。推动企业实施品牌国际化战略,提升中国品牌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。
(七)构建高水平质量基础设施
优化质量基础设施管理:完善质量基础设施管理体制机制,加强质量基础设施统筹规划和协同建设。推进质量基础设施资源整合与共享,提高质量基础设施利用效率。加强质量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管理,确保质量基础设施建设质量。
加强质量基础设施能力建设:加大对质量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,提高计量、标准、认证认可、检验检测等质量基础设施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。加强质量基础设施人才队伍建设,提高质量基础设施从业人员素质。加强质量基础设施科技创新,推动质量基础设施技术升级。
提升质量基础设施服务效能:推进质量基础设施 “一站式” 服务平台建设,提高质量基础设施服务的便捷性和高效性。加强质量基础设施与产业发展的对接,为产业发展提供精准的质量基础设施服务。加强质量基础设施服务质量监管,提高质量基础设施服务质量。
(八)推进质量治理现代化
加强质量法治建设:加快修订《产品质量法》等相关法律法规,完善质量安全、产品责任、质量基础设施等领域的法规体系。加强质量执法监督,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、侵犯知识产权等违法行为。加强质量法治宣传教育,提高全民质量法治意识。
健全质量政策制度:完善质量奖励制度,加大对质量先进企业和个人的表彰奖励力度。完善质量统计分析制度,加强质量数据的收集、分析和应用。完善质量专业人才培养和职称制度,加强质量人才队伍建设。完善质量信用体系,加强质量信用信息共享和应用。
优化质量监管效能:深化质量监管体制改革,加强质量监管部门之间的协同配合。推进质量监管信息化建设,提高质量监管的精准性和有效性。加强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,建立质量安全风险预警机制。加强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建设,提高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应对水平。
推动质量社会共治:加强政府、企业、社会组织、消费者等各方在质量治理中的协同作用。发挥行业协会、商会等社会组织在质量治理中的桥梁纽带作用。加强质量舆论宣传,引导社会公众积极参与质量治理。建立质量投诉举报平台,畅通质量投诉举报渠道。
加强质量国际合作:积极参与国际质量规则制定,推动中国质量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。加强质量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,引进国外先进质量管理经验和技术。推动中国质量基础设施国际互认,提高中国质量基础设施的国际影响力。鼓励企业开展质量国际化经营,提升中国产品和服务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。
发表评论
共有[ 0 ]人发表了评论